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長榮亞洲哩程票外站出發換票心得

前言


自己會開始研究與累積長榮哩程,一開始只是不想讓自己無限萬哩遊帳戶內的一萬哩到期放水流,結果愈研究愈發現玩哩程的挑戰與樂(ㄘㄨㄛˋ)趣(ㄓㄜˊ)。因為研究前人的分享大大幫助了自己在累積與換票時所碰到的問題,2017年10月底也順利換到3張亞洲外站出發的四段商務艙票後,自己也決定來寫一篇心得分享給之後有需要的人。其實剛換完沒多久就有想要寫這篇,無奈家中有四歲小朋友要顧,再加上各種俗務纏身,讓整個分享文的進度跟你對自己說我要開始來減肥一樣 —— 看不到進展,還好現在終於寫完了(淚)。

▉ 題外話: 真心覺得小小孩坐商務艙過太爽 =.= 而且父母無法就近控管啊~


言歸正傳,每家航空公司的哩程回饋計畫都有自己的玩法以及優缺點,沒有那家一定好,只有適不適合自己。對新手而言,集哩程有一些觀念必須要先有:
  1. 絕大部分的哩程都有期限 (如果期限內沒換到票,哩程價值馬上歸零)
  2. 哩程可能會貶值 (航空公司或銀行更改兌換表)
  3. 時常了解哩程的市面行情價與信用卡的哩程回饋率與行銷活動 (決定你的刷卡主力)
  4. 了解各個可以轉換到你或家人名下哩程計畫的平台 (點數平台如openpoint、銀行紅利點數、訂房網站如agoda等),例如2017年靠著Line Pay卡的3% linepoint搭配點數平台轉換,大約13~17元就能得到1哩,但是2018年就沒這種好康了,除了Line Pay卡點數剩2%,各大點數平台換長榮哩程的兌換表也都被改差或是加上限制,今年想快速積哩程看來只能靠傳統哩程信用卡了。
  5. 及早訂定計畫表,評估你的累積計畫在指定時間內是否可行,若無法達標有沒有其他可以補足缺額的備案? 例如你預計今年底要用10萬哩開票,尚有4萬哩的差額,根據過往消費經驗估算本身信用卡哩程/點數累積大約到年底可以累積3萬哩,剩下1萬哩不足的部分可以透過辦信用卡的新戶首刷哩程或是利用其他點數平台兌換哩程以補足。
長榮的哩程平心而論並不是哩程計畫中很好的選擇,除了換票所需的哩程數門檻偏高外,最讓人詬病的就是票難換,每班飛機一開始放出來能換的座位數相當少,網路上更有著"空中冥幣"的美名 XD,所以想要提高換到確認機位的方法只能從下面幾點下手:
  1. 在360天前一開放就去換票(跟搶高鐵早鳥票一樣的道理)
  2. 一開始就鎖定商務艙,因換票門檻較高,較不容易馬上被換完
  3. 只看最近一兩週內因機位狀況銷售不佳的班次而多釋出的哩程票座位
  4. 選擇冷門航段或時段
要不然通常你想要的時段班機常常只能排到候補機位,而候補機位經常是要等到起飛前一兩週內才有機會因為機位銷售狀況而補到,但是沒有人會想要這樣提心吊膽到出發前,萬一到時候沒補到機位而牽動你整個行程,根本是得不償失。

長榮雖然票難換,但是他還是有它的優勢在,我認為最大(唯一?)的優勢就是從台灣出發的直飛航班最多,這對於有小小孩的家長來說相當重要,小朋友就像顆不定時炸彈,萬一在飛機上歡起來的時候不像去餐廳吃飯你還可以把小朋友拖去餐廳外面冷靜,飛機上你根本無處可躲,有過這種經驗而且還有點羞恥心的家長肯定都有體會原來時間可以過得這麼慢啊(汗)。所以如果帶著愛起歡的小朋友同行,還花一堆時間在轉機的話,不耐久候而且太興奮不想休息的小朋友肯定會讓你在飛機上有個難忘的飛行體驗(白眼)。

除了單純的來回票,各家哩程計劃多半會允許會員於來回票上可加入一定數量的轉機點(24小時內離開)、停留點(可停留超過24小時)與開口點(行程斷開的部分),有的哩程計劃會限制來回票的實際飛行哩程數,有的則是會限制飛行區域,端看各家的遊戲規則。但就是因為這些特殊規則,讓哩程票的玩法變得很多樣化,可以讓原本單純的一次旅行的來回票轉化成二到三次的旅行,也讓換得好的哩程票會擁有很高的CP值。對於長榮的無限萬哩遊來說,典型的高CP值來回機票換法就是"外站出發 + 去回台灣停留 + 出發地開口",一張來回票就規劃好了未來一年的3趟旅行。

最後列出我這次換三張亞洲來回商務艙的結果:

2018年2月中: 曼谷 => 台北
2018年7月中: 台北 => 札幌
2018年7月底: 札幌 => 台北
2018年9月底: 台北 => 新加坡

花費哩程: 137500哩 (50000 + 50000x0.75 + 50000; 其中一人是利用美國運通長榮簽帳金卡的第二人哩程75折兌換券); 每人稅金(新台幣): 大人3175元,小孩3038元。不是換來回票嗎? 怎麼長這麼奇怪? 是怎麼換出來的? 下一個章節就會開始討論啦!


▉開票成功,有圖為證


長榮哩程票的遊戲規則


換哩程票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第一步要先累積到目標哩程,第二步才是換到票。長榮的哩程算是好集(但是難換),除了有相關聯名卡(國泰世華與美國運通)或是各家都能轉的哩程卡/紅利點數卡外,各大點數平台(openpoint、ponta、uupon與happy go)也幾乎都能轉成長榮哩程,集點過程與點數分配又是另一個學問(因為利用官網轉讓的長榮哩程不能跟轉入帳戶內本身的哩程合併,但透過點數平台轉入的可以),在此不多談,有機會再寫一篇討論,這裡主要分享是第二步驟的換票心得。

本篇分享的是"外站出發 + 去回台灣停留 + 出發地開口"的長榮哩程票開票心得,以下會針對每一個名詞逐步做解釋讓大家好理解。為什麼長榮的票要這樣開? 本段最後會解釋。

什麼是"外站出發"? 長榮是以台灣為基地的航空公司,所以外站出發顧名思義就是要從台灣以外的地方出發。舉例來說,以下是一張單純的長榮外站出發來回票: (其中出發地A不能是台灣出發)

去程: A => B
回程: B => A

A為出發地,B為目的地;從A地出發至B地,再從B地回到A地,也就是平常大家都會講的A到B的來回機票,假設A地是曼谷,B地是札幌,這就是一張曼谷到札幌的來回機票:

去程: 曼谷 => 札幌
回程: 札幌 => 曼谷

再來什麼叫"去回台灣停留",長榮哩程票在出發地與目的地間允許加入一個地點作停留(停留可以離開機場超過24小時,而24小時以內者叫轉機),因為長榮的航線幾乎都是以台灣為出發點,想要加停留點,最適合的當然就是利用台灣的機場。延續剛剛的例子,原本一張曼谷到札幌的來回機票,去程與回程都加入一個停留點台北的話,機票就會變成這樣:

去程: 曼谷 => 台北 => 札幌
回程: 札幌 => 台北 => 曼谷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感受到這張哩程票已經變成"曼谷往台北單程票"+"台北-札幌來回票"+"台北往曼谷單程票"了。

最後,什麼叫做"開口"。簡單來說,就是回程機票的出發地或目的地與去程機票不同,長榮哩程票允許你在出發地和目的地各做一次開口,回到剛剛的例子上,出發地是曼谷,目的地是札幌,我們先對出發地動手腳,讓回程機票不是回到出發地曼谷,而是到新加坡,就完成了一次出發地開口:

去程: 曼谷 => 台北 => 札幌
回程: 札幌 => 台北 => 新加坡

如此一來你的行程就形同變成了"曼谷往台北單程票"+"台北-札幌來回票"+"台北往新加坡單程票"了。另外前面有提過長榮允許你還能在目的地再做一次開口,有興趣可以去看註解[1]。

以上名詞解釋與規則解釋完畢後,是不是發現如果善加利用"外站出發 + 去回台灣停留 + 出發地開口",別人跟你用一樣的哩程換台北札幌來回機票,你硬是比他多換了兩張單程機票。而頭尾端缺的單程票自己再自行補上(看是用買的還是用哩程換)一張"台北往曼谷單程票"與一張"新加坡往台北單程票",你就可以用這張哩程票組合出一年三趟不同國家的旅程了。

到這裡,你就可以開始規劃自己的行程了,也利用下面簡單的公式去代入行程。

頭單程: A => 台北
中來回: 台北 => B => 台北
尾單程: 台北 => C

全部行程就會長得像這樣:
A => 台北 => B => 台北 => C

另外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1. 出發地A跟出發地開口C不能與目的地B在同一個國家。詳情可見長榮官網說明(換取長榮/立榮航空機票注意事項)。也就是說雖然大家很愛去日本玩,但是你不能開這種行程:
大阪 => 台北 => 札幌 => 台北 => 東京

2. 出發地A跟出發地開口C必須在同一個區域,2018年開始長榮多加了這條規則,亞洲被分成"台灣、港澳大陸、東北亞、東南亞"四個區域,也就是說今年開始可能無法再開出像下面這種行程了:
曼谷(東南亞) => 台北 => 札幌 => 台北 => 仁川(東北亞)

3. 開票後,只要行程(地點)不改,只改任何一段的日期的話是不需要多加手續費用(但前提是改的時間要有位子);若非不得已得改行程,每張票得花50元美金手續費(銀卡等級以上免收)。

4. 哩程票期限從開票日(注意! 不是第一段行程的啟程日)起一年內有效,例如你的開票日是2017年10月23日,你最後一段行程一定要排在2018年的10月23日前。

5. 只要開票完成時你的所需哩程都在有效期限內即可,即使哩程到期日在出發日前都沒關係。

長榮哩程票的換票策略


長榮哩程票若是單純的單程或來回票可以直接利用網路兌換(但是非常難用,除了每個人得先有足夠哩程[2],再加上點選一大堆步驟與輸入資料,你才能看到某一個日期的某一班機某一艙等是否有足夠的確認機位可以兌換),而外站出發的哩程票則只能透過電話客服(02-25011999)或是直接去各地的票務櫃檯,但不管是用電話訂票或是去現場訂位,開票(需要刷稅金)一定都要去票務櫃檯。訂位成功後可以保留48小時,48小時內一定要去開票,不然訂位會被取消。與網路兌換的查詢相比,客服人員的查詢顯得有效率得多,你可以直接告訴他你想要的目的地、一段區間的時間、艙等與人數,雖然他查詢還是需要一些時間,但是絕對比你在電腦前一直按上一頁加上重打資料好太多了。

由於哩程票不是7-11集點卡,不是你哩程數夠就換得到機位。長榮每個航班放出來給哩程票的機位相當少,換經濟艙的人又多(畢竟哩程數的門檻較低),所以經濟艙能換的機位普遍比商務艙少,況且我相信有不少人在機位開放當天(360天前可預訂)就已經在網路上換掉單程票,這對於想要開外站出發票的人相當不利,因此要開外站出發必須要先有策略的擬定。

想兌換外站出發的哩程票前請先想好以下幾個問題:
1. 要換幾張票?
2. 如果都要換經濟艙,但是位子不夠,能不能接受部分經濟艙部分商務艙? 又或者全部都換商務艙? 若全換商務,有些航班商務艙位置不夠可以接受降等坐經濟艙嗎?
3. 如果想去的地方在你可以休假的時段都沒有機位,有沒有備案? 備案是更換為第二志願的地點還是要先搶到機位再反過來喬可休假的時間? 如果又不行的話有沒有下一個備案?
4. 頭或尾的單程機票,是否要選擇較多廉航抵達的地點?(大部分傳統航空的單程機票遠比來回票除以二貴得多) 或是選擇班機多、甚至週末可來回的點?(萬一之後不得已要改行程的時間會比較好調整)

這些問題準備好以後而且每個人都哩程都準備好後,就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驟來見招拆招了。

1. 若需要做哩程轉讓,要提早先申請開通網路服務
像小朋友通常無法累積足夠哩程,多半是需要靠大人的哩程轉入(但要注意官網轉入的哩程無法跟原有的哩程合併使用),而申請網路服務完成後就能在官網直接做哩程轉讓,而第一次申請後需要過當天半夜12點後才會生效,因此這個步驟最好先做。

2. 準備好你的時間/地點志願表
用表格先列出你可以的時間以及最想去的中段來回行程與時間,以及可以接受的頭尾行程(不能跟中段行程的國家相同),這就是你的第一志願;接下來,開始假設第一志願的中段行程沒有位子的話,你要選擇那個其他地點或時間當你的第二志願?第二志願又不行的話,還有沒有下一個備案?這些都是查詢機位需要的,最好準備好幾套劇本,見招拆招。

3. 先搞定好中段的來回行程,再來安排頭尾段行程
前面有提過中段的國家不能與頭或尾的國家重複,可謂牽一髮動全身,因此身爲本機票最精華的中段來回行程一定要先搞定。

4. 最差的打算
萬一你志願表上想換的真的都換不到,是要回去再研究後擇日再戰?還是換還有位子的單純來回票就好?心中要先有個底。

5. 打完收工後的確認
成功訂到位後,因為從訂位到開票還有48小時的保留時間,所以建議可以再次跟同行者確認,因為開票後再改行程就需要手續費了,如果行程與時間已經很確定,也可以馬上開票。另外開票的時後需要刷稅金,這時後就要自己注意一下如果到時後需要免費機場接送的話,得用那張適合的信用卡來刷。

以我的例子來說,以下是我的志願表: 

志願 第二段日期第二段地點 第一段日期第一段地點 第三段日期第三段地點
1 4/4~4/8峇里島 12/30~1/1福岡/沖繩 7/1~7/31札幌/大阪
2 7/1~7/31札幌 4/4~4/8曼谷/新加坡 9/22~9/24新加坡/曼谷
3 7/1~7/31札幌 2/1~2/14曼谷/新加坡 9/22~9/24新加坡/曼谷
4 7/1~7/31峇里島 4/4~4/8大阪/福岡 9/22~9/24沖繩/首爾
5 7/1~7/31札幌/峇里島


怎麼看這張表? 第一欄的第一志願就是希望可以在清明連假去峇里島,跨年去大阪,暑假去札幌;或者是跨年去沖繩,暑假去大阪。用流程圖來看就像下面這樣:




同理第二志願的流程圖會像下圖,跟第一志願不同的是,我的第一段跟第三段行程只有互相對調的選項。


後面的志願以此類推你都能推出一套流程圖,第一段或第三段的行程選項愈多,流程圖會愈複雜,但是這張圖純粹是給讀者看了會比較清楚用的,你自己在準備志願表的時候不需要特別畫出來(當然你想畫出來讓自己更清楚也行)。

實際操作的例子

下面就是我當初換位的實例,前面有說過先決定中段行程,再來才是搞定頭尾。因此首先就根據志願表詢問服務人員第一志願的第二段的峇里島在4/4~4/8的區間有沒有3人的經濟或商務艙座位?

志願第二段日期第二段地點第一段日期第一段地點第三段日期第三段地點
14/4~4/8峇里島12/30~1/1福岡/沖繩7/1~7/31札幌/大阪

答案是沒有。這真是問心酸的,基本上碰到這種不用請假的連假又是熱門地點,如果不是一年前剛開放的時候就訂好,肯定是凶多吉少啊! 根據流程圖你只能繼續看第二志願了。


接下來詢問服務人員第二志願的第二段的札幌在7/1~7/31的區間有沒有3人的經濟或商務艙座位?

志願第二段日期第二段地點第一段日期第一段地點第三段日期第三段地點
27/1~7/31札幌4/4~4/8曼谷/新加坡9/22~9/24新加坡/曼谷

因為夏天去北海道就是要看花海,所以我是請服務人員從月底7/31的回程班機開始查,查到有位再往前推預計要去的天數,再開始前後查詢去程班機,查詢過程中,服務人員告知經濟艙都沒有3個空位,因為不想一家人分開(有的坐經濟有的坐商務),就請她直接查商務艙的空位了,最後查到了一段間隔12天的來回班機都各有3個商務艙空位,中段行程搞定! 基本上進行到這裡,你已經是進可攻退可守了,最差最差你還有換到三張台北札幌來回商務艙。

但是接下來為了要讓這張票的價值最大化,還是要努力找尋適合的頭尾行程! 於是開始尋找4/4~4/8有沒有從曼谷或新加坡飛回台北的航班有位子,結果不意外地依然沒有,只好往第三志願前進(我第三志願跟第二志願只差在第一段與第三段的時間)。



第一段的清明連假時段太熱門,只好往前看寒假時段,由於沒有考慮過年期間出國,所以從2/14開始往前看,很幸運有找到曼谷回台北的票,而第三段中秋連假9/22去新加坡也有票(可見10月去開隔年9月的票還是很有勝算的),打完收工!

志願第二段日期第二段地點第一段日期第一段地點第三段日期第三段地點
37/1~7/31札幌2/1~2/14曼谷/新加坡9/22~9/24新加坡/曼谷



結論與感想

  1. 傳說都是真的,長榮票真的真的很難換,如果你是那種沒有一段彈性區間可以請假而且無法提早知道那段區間可以請假的人,基本上就可以直接放棄了,早早棄坑,人生還有很多其他美好的事。
  2. 經濟艙真的很難換,保險起見累積里程最好以商務艙為首要目標。
  3. 點數平台換哩程的兌換率只會愈來愈爛,趁能換的時候,選個兌換率比較好的趕快換掉(相信我,兌換率改表比點數到期更可怕),碰上偶而有特殊活動加碼只是你祖上積德。
  4. 累積哩程要有計畫性,通常換票前半年到一年就要開始清算自己手上的哩程與進度,盤算ㄧ下不足的哩程是要用什麼方式獲得,還是換成其他所需哩程數較低的備案?
  5. 如果有空的時間可能容易臨時變動的,頭尾行程可以考慮去比較短程如香港澳門這種,如果原訂的假期突然無法成行,最糟還能改時間改成港澳週末遊,不用另外花手續費改地點,時間也不致於太趕。
  6. 祝手上有很多哩程的,可以順利換到票。哩程不多的人,再次勸你放棄長榮,太累了 =.=。

=======================================================================
[註1] 如果有需求,我們還能對目的地札幌做一次開口,假設我們讓回程機票的起點由札幌改成函館,又完成了一次目的地開口:

去程: 曼谷 => 台北 => 札幌
回程: 函館 => 台北 => 新加坡

如此一來你的行程就形同變成了"曼谷往台北單程票"+"台北往札幌單程票"+"函館往台北單程票"+"台北往新加坡單程票"了。另外,如果你想讓目的地開口在不同國家也是可以的,只是這樣就會變成單純的四張單程票,橫跨四個國家的旅行。

[註2] 如果哩程都是集中火力在一個人身上集,需要轉讓哩程給其他人的話,必須先提早辦理"哩程轉讓",可於官網下載申請書,填好後以親送、傳真或郵寄的方式給機場以外的票務櫃檯。因為辦理完成後要隔天半夜12:00後網站上的轉讓功能才會生效,所以這件事可以提早做,以免訂票前沒辦法馬上轉讓哩程導致同行的人哩程不足而無法成功訂位。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極光拍攝的一些攝影技巧與心得分享

2015年的二月,我跟隨著經驗老道的輝哥去了趟阿拉斯加的Fairbanks,一圓了心心念念的極光夢,行前雖然有看了不少網路上前輩的拍攝建議,然而實際操作上還是會有些沒在預期中的突發狀況,所以也來以我的經驗整理一篇心得給未來的圓夢人,希望大家都能帶著滿滿的極光回憶歸來。



衣著裝備


由於極光帶所在地都位處高緯,看極光的時節又多在秋冬(夜長晝短),因此氣溫都不會太高,冬季夜晚的溫度更幾乎都在零下,例如這次2月去Fairbanks,室外氣溫多半都介於零下20度到40度之間,衣著保暖相當重要,尤其手指腳趾是首當其衝會被體內保暖機制犧牲的,在台灣大家多半會有些保暖大衣或外套,但少有人會有防風保暖的手套或雪靴,因此建議補強的順序應該是: 

  • 雪靴:外層防水內層刷毛,尺寸可以買稍微大一些,因為你可能還會穿不止一雙羊毛襪,腳是直接踩在雪地上的,是前線中的前線,好的雪靴可以幫助你延長一些待在雪地裡的時間。 
  • 手套:建議要兩雙,一雙是內含刷毛的薄手套用來操作相機(當內層),一雙是較大的防水保暖手套(當外層),如果你天生神力手指靈活,有辦法直接用外層手套操作相機的話是最好,要不然一般人在拍照還是得利用內層薄手套調整相機參數,但是操作完請立刻戴回外層手套或是塞到大衣口袋裡,薄手套沒辦法讓你的手指在外頭撐太久 
  • 羊毛襪:可以穿2~3雙 
  • 雪褲外層防風防水、內層刷毛 
  • 內層保暖褲:請買專業的發熱保暖褲(類似ODLO或是Columbia這種,效果會比幾百塊那種好非常非常多)可以視情況裡頭或外頭再加一件衛生褲或保暖褲 
  • 防風防水外套:外層一定要是Gore-Tex之類的防風防水層,內裡可自行搭配刷毛或羽絨 
  • 內層保暖衣:同內層保暖褲,請買專業的發熱保暖衣,一樣可以視情況裡頭或外頭再加一件衛生衣或保暖衣 
  • 頭部臉部:簡單的保護是遮耳帽+脖圍,如果已知氣溫會到相當低,建議買類似歹徒面罩的頭套(整個頭都包住,只露出眼睛的那種) 
  • 隱形眼鏡如果你有近視眼,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天寒地凍下戴眼鏡配上你口鼻呼出來的熱氣,我保證你整個晚上眼鏡都是白色的霧跟霜,即使有些面罩的鼻子與嘴巴有設計洞口朝下避免這個情況,但是相信我,它們只能幫助你從看不見變成視線模糊,乖乖地戴隱形眼鏡吧,平常沒在戴隱形眼鏡的可以去買個拋棄式的。 

另外上述的東西其實都可以在當地購買,不但比較能夠買到適合當地抗寒用途的裝備,價錢也會比在台灣買划算得多(應該說非常多 =.=)。但比較穩妥的作法還是能在台灣先準備好的就先準備,不足的或是額外補強的再去當地買。總而言之就是最內層穿專業發熱保暖衣褲,最外層穿防風防水衣褲,中層自行發揮,但請用洋蔥式的穿法,因為室內或車上多半都會有暖氣。 


▉在酷寒下不得不用脖圍,戴眼鏡的下場就是這樣: 白茫茫的一片

攝影裝備


這個是最不需要多說的,太多人講這塊了,我就簡單整理一下就好 

  • 相機:單眼或是能夠自行調整快門曝光15秒以上的類單眼(必須要可以手動對焦)。 
  • 鏡頭大光圈(即光圈值中的數字建議要小於等於2.8)廣角鏡頭(等效焦段28mm以下) 
  • 三腳架:穩固的腳架(最好不要用一千元以下那種),雲台要有快拆板 
  • 定時快門線:如果沒有要拍縮時攝影或是在車內取暖時讓相機自己拍,不用帶也沒關係,要避免手按快門的震動可以利用相機N秒後自拍的功能來達成 
  • 頭戴式的燈或手電筒:拿來查看相機狀況或是對前景與人物補光 
  • 閃燈:如果有想要跟極光合影的話 
  • 電池:不論是相機電池或是閃燈等其他裝備用的,都要多帶一些備用的,寒冷的環境會讓電力的消耗更快(應該說掛得快,不見得是真的沒電,回個溫又好了)。 
  • 大的夾鏈袋或密保諾:能讓相機塞入而且可以密封,避免相機拿到室內立刻產生水珠
  • 備用機與備用鏡頭:天有不測風雲,看你要不要買個保險 

我這次的主力裝備是相機Canon 6D、鏡頭Tokina AT-X 16-28 F2.8 PRO FX、腳架Vanguard Alta Pro 263AT、雲台Giottos MH 1302-630、閃燈Nissin Di700、一個頭戴式的頭燈與一條定時快門線。 


實戰分享


在酷寒又黑暗的環境下拍照,沒有太多時間讓你慢慢摸慢慢設定,外頭的冷空氣會立刻讓你無法思考,手指也會漸漸冰凍而失去知覺,所以請把絕大部分的設定都在車上或室內設定好,拍攝過程只需要調整快門、ISO與腳架方位,大原則就是讓在戶外的操作弄到愈簡單愈好,以下條列出拍照時的順序與建議供大家參考 

<單純的極光攝影>


  • 在車上或室內準備出去拍之前 
  1. 把相機上到腳架(快拆板平常就固定在相機底部不要再拿下來了,節省時間),雲台先不要鎖太緊,能固定即可,待會出去比較好調整。 
  2. 打開相機轉為M模式,光圈開到最大(讓光圈值最小),ISO設高一些(如6400或更高),秒數先設在1~2秒(如果相機的最高ISO沒辦法到這麼高,就視情況增加秒數,但最多不要超過5秒),先用短秒數的設定可以節省等會出去調整構圖的時間。
  3. 把相機的長曝光雜訊抑制關掉(原理不說了,可以去google)能拍極光的時間是很珍貴的,不要浪費在這裡 
  4. 用raw檔拍(如果可以的話)回去還有調整的空間 
  5. 把相機或鏡頭的對焦模式改為手動,將對焦環的焦距調到非常接近無限遠的地方(也就是調到無限遠再往回轉一點點)。 
  6. 右手只戴薄手套以利於操作相機,厚手套放在口袋待命,左手可以全副武裝 

            • 在戶外拍攝極光時 
            1. 打開腳架(至於腳架要拉幾節出來看個人喜好,腳架原則上都是愈低愈穩),如果目視還無法看見極光,可以試著對每個方位拍拍看(先拍北面優先),看有無淡淡的極光。若極光方向確定,即可透過試拍與觀景窗調整雲台或腳架來達到你要的構圖,另外也順便透過放大試拍照來確定畫面上的星點是否細小(確認是否有正確對焦至無限遠)。 
            2. 構圖都確定後,將ISO調降至畫質可接受的最高ISO(通常是800或1600),快門15秒,拍攝模式改為兩秒後拍攝,拍完後根據照片的曝光量去自行調整,若極光處於靜止狀態,則可以試著降低ISO並增加秒數(但一般廣角不要超過25秒,超廣角不要超過30秒,否則可能會拉出星軌,因為鏡頭焦段愈長,星軌產生的時間就愈短),若極光處於活動跳躍的狀態,則可以試著拉高ISO並縮短曝光秒數(5秒~10秒)加以捕捉 
            3. 多換一些取景角度,讓一些不同的地景或前景入鏡,也可以試著用直幅取景 
            4. 如果覺得手腳已經沒有知覺、凍到不行,請立刻回車內或室內取暖休息,等會再上工(如果覺得這段時間可惜可以用先用定時快門線讓相機自己拍),另外切記一定要把相機留在戶外避免進出室內而起霧,這麼冷的天沒有人會去幹你相機的,萬一鏡頭起霧,你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鏡頭起霧不是短時間可以復原的,起碼要半小時到一小時才有機會完全消除,至於鏡頭綁暖暖包這件事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因為暖暖包暴露在冰天雪地裡幾乎沒有戰鬥力可言,只是讓你的鏡頭更累贅。 

                    • 極光拍攝完畢
                    1. 趕快帶著你的器材回到車上取暖。
                    2. 相機在拍攝完後的溫度相當低,直接拿進車內或室內很容易產生水珠,如果不想要讓鏡頭濕答答就記得裝入夾鏈袋或密保諾加以密封,等過了一小時左右溫差沒有這麼大了再取出。

                    利用短秒數曝光比較能夠捕捉到極光動態的感覺                               

                    <與極光合影>


                    如果想要與極光合影,除了上述基本設定能拍到極光外,還需要額外的光源對人像補光,一來是因為整體環境太暗,二來是捕捉瞬間的清晰影像。

                    • 調整對焦環由於一般極光攝影時的對焦環是對到無限遠處,所以拍合影時需要再由無限遠處往前調整才能讓人像不致於落在景深外而模糊,可參考泛焦(或是超焦距)的拍攝法讓人像也清楚(如果只有一人自拍只能用這種方法了,出發前請先做一下功課知道自己的對焦環要調整到那個對焦距離)。另一種方法是先將鏡頭改為自動對焦,然後用手電筒打在人身上,讓相機對人物自動對焦成功後再將鏡頭切回手動對焦,但要記住用這招時人不要站得離相機太近(至少離相機2~3公尺以上),否則極光與星空很可能會糊掉。重點來了,由於外頭冰天雪地,鏡頭長時間在外,太久沒移動的對焦環是有可能結凍而無法旋轉(硬轉可能可以啦,但我俗辣不敢硬轉就是),所以建議是要嘛先拍完合照再將對焦環切回無限遠處專心拍極光,要嘛就是拍攝過程中不定時要去稍微轉動一下對焦環讓它不要結凍
                    • 閃燈補光
                      出力要多少就自行根據現場狀況來選擇,前簾同步或後簾同步都可以,不過後簾同步有一個好處是閃完燈你就知道拍完了,比較方便。
                    • 手電筒補光
                      曝光過程中用手上的手電筒快速均勻地掃過要補光的區域(人臉或身上)。
                    • 要合影的人
                      保險起見,能不動就盡量不要動
                      ,雖然幾乎可以說被補光的瞬間才會被紀錄下來,但是你無法預測曝光的這段時間中會不會突然有其他瞬間光出現(遠處車燈或是其他人的合照閃燈)
                    • 拍攝參數視情況調整
                      同上一點,如果所在地有可能會有其他不預期的補光燈出現,且只是要單純合影不是要拍唯美寫真,建議在同一個曝光量的前提下將秒數縮短到10秒甚至更短(也就是ISO要調高),一次就成功的機率會更大,當然代價就是畫質會較差些。
                    • 攝影道德
                      如果所在景點有其他不認識的攝影者也在拍攝,要注意手電筒的使用避免干擾到別人,若非要用閃燈拍合照最好遠離其他攝影者以避免影響到他們,或是口頭詢問一下他們可否接受,大家將心比心。


                        
                    短秒數的極光合影除了比較不容易被其他突然出現的光影響到,合照者身體晃動的影響也會明顯降低  


                    <在飛機上拍極光>


                    不只在地面上可以拍到極光,飛機上更是一個絕佳的拍攝地點,只要你的班機路線有機會接近aurora oval。在飛機上拍不但不會受到低空雲層的影響,也會有截然不同於地面的構圖,然而飛機上拍攝的難度也相對高,除了要克服震動也要克服反光的影響,以下列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 如果有機會選位,請選擇靠窗且窗外可以看見北方的那一邊。
                    • 鏡頭靠著窗戶,盡量減少手震影響
                    • 用最大光圈,高ISO,一樣是手動對焦至無限遠
                    • 利用你的外套(或是飛機上的毯子)把你跟窗戶完全包圍蓋住,如果你隔壁有同伴可以請他幫你蓋,如果沒有的話你可能就要一隻手固定你的外套,一隻手拍照了。
                    • 快門最長不要超過1秒,不然失敗機率會大增(尤其是看完上一點後),當然如果你是人肉腳架的話另當別論。


                    這張照片是由Seattle往Fairbanks的班機上拍的,此時已經相當接近Fairbanks了


                    <誠心的建議>


                    其實極光攝影跟一般的星野攝影方法完全一樣,只要你會拍星空會拍銀河,一樣的方法拿去拍極光就行了,只是秒數可以自行視極光活動的情況調整,所以建議真心想要把極光好好拍下來的朋友,出發前找幾天晴朗無雲的夜晚(能避開月光最好)帶著你的相機與腳架去郊外練習拍一下星空或銀河,行前的練習絕對會比你到了當地手忙腳亂地摸索好。雖然同團或是同行中可能有會拍的好心人能幫你,但是相機百百種,要一個跟你相機不熟的人馬上就能教你手上那台相機的操作設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己先做一下功課還是比較實在。


                    沒有極光出現的時候,照片就是一般的星空銀河照,圖為冬季銀河

                    心理建設


                    看到極光本來就是可遇不可求需要天時(無雲的夜晚)地利(位處aurora oval上)的配合,除非你只買了單程機票跟它耗,要不然旅程結束沒看到也只能摸摸鼻子走人,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讓你看到的機率增加(例如找一個好地點找一個氣候較穩定的時節或是增加天數等等) 

                    如果有幸看見了極光,也有強度大小之分,能見到極光已是幸運,能見到高強度且活動力高的極光更是萬幸。然而沒看過極光的我們都是透過照片來認識它,但實際上肉眼所見的極光與照片看到的出入不小,強度低的極光只能見到如淡淡的薄雲,沒什麼顏色,強度較高的極光才能見到淡淡的綠色(肉眼能看到的顏色也只有綠色),至於極光大爆發時的顏色呢? 我沒遇過,據輝哥的說法是所有顏色都看得到(已羨慕)也許有生之年我還有機會能再去試試我的手氣。另外活動中的極光是會跳動的,這也是照片比較無法表達出來的部分,親眼看見是一種更特別的感受。 

                    如同前面提到,照片拍攝與肉眼所見的極光還是有著相當的差距,醜話還是得說在前頭。以下是一組對照組,這組照片是我在阿拉斯加的Dalton Highway一處沒有光害的路邊拍的: 

                    • 經過數位相機拍攝raw檔並調整對比與色調後相當夢幻 


                    • 但是肉眼實際看到的比較接近下面這一張 


                    總而言之,去看極光、去拍極光這種事就像找對象一樣,有人怎樣就是找不著(去了七天十天還是看不著),有人隨便找都有(去幾天看幾天),有人找到帥哥美女(高強度的極光),有人找到木頭(沒什麼反應的極光),更多人是找到若即若離的(很黯淡的極光)。所以抱著平和的心與謙卑的態度來面對大自然與這趟旅行,你的收穫或許會更多

                    謝謝你的收看,也歡迎到我的Flickr相簿逛逛,最後祝福你追光成功!